坐落于漢江之濱的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年門診量160余萬人次,年出院病人10萬余人次,有著漢江流域“醫學明珠”的美譽。在醫療行業的數字化浪潮下,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走在信息化建設的前列,牽手深信服部署企業級分布式存儲EDS,夯實數據存儲根基,在容量更充盈,響應更敏捷的存儲環境下,讓醫療數據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醫療行業為什么愈發關注存儲問題?
隨著醫院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醫療設備走進各大醫院,同時衍生了海量的醫療數據,如何對這些重要的數據進行妥善保存以及如何高效使用正是當下以及未來長時間伴隨各大醫院的命題。
數據激增驅動底層存儲擴容升級
醫院各環節所產生的數據中,PACS影像是數據量最龐大的一部分,主要以圖片和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為主。以三甲醫院為例,每張CT圖像大小約500K,每張DR、胸片大小約12M,據統計,一家三甲醫院每年新增的影像數據量可達幾十TB,目前,大部分醫院是以傳統磁盤陣列存儲為主的,擴容只能增加硬盤框,既存在容量上限也影響性能。所以單就數據增量而言就已經對大部分醫院提出了相當大的挑戰。

存儲性能成為高效辦公的 “短板”
龐大的數據量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存儲容量的問題,當數據量達到上億規模的時候,系統的性能問題便會顯露。對于PACS系統而言,上億級別的文件量是極為常見的,以單個500KB的影像大小來計算,50TB便已經超過了一個億的文件量。性能抖動造成的讀寫時延將直接影響醫生的閱片效率,而在業務高峰期,數百位門診、臨床醫生同時閱片時就會耗費更長的等待時間。
數據長期安全存儲挑戰繁多
根據國家電子病歷保存相關規定,各醫療機構影像數據需要妥善保存15-30年。而目前各大醫院主要采用的傳統磁盤陣列存儲硬件壽命超過5年便不適合繼續擴容,期間還會面臨硬件更替、數據遷移以及不可預知的硬盤故障。此外PACS系統同樣面臨著安全威脅,比如攜帶病毒的U盤等外部存儲設備接入造成的PACS系統感染,所以當下數據的長期存儲要同時面對內部的可靠性和外部的安全威脅。
數據挑戰下,大型三甲醫院是如何做的?
作為一所大型綜合型國家三級甲等醫院,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面臨的數據挑戰則更為繁多,就在疫情期間,醫院每天新增大量病情數據,PACS系統的數據容量與性能同時告急。特別是3月中旬PACS服務器已遭受內部病毒入侵,如果不及時查殺,醫療數據隨時可能被加密,如果貿然查殺,傳統的查殺方式存在數據丟失風險,可謂“進退兩難”。此次合作中深信服提供了7臺EDS,存儲裸容量最多可達700TB,實現了對醫院PACS系統的承載,并內置病毒防御及查殺機制,實現對PACS系統的安全防護。

對于醫療數據問題,兩個關鍵存儲要素便是“空間”與“性能”,存儲要做到:無論數據量如何增長,容量都要隨時充盈;無論訪問壓力多大,性能都要時刻在線。

面對襄陽第一人民醫院愈發龐大的數據量,相比于傳統磁盤陣列存儲,EDS采用了分布式架構,其擴容不再受限制,只需要添加硬盤或者在集群中加入新的存儲服務器節點即可實現擴容,隨需“彈性”擴容的方式也避免了存儲資源提前投入造成浪費。而在性能方面,對于CT瞬間產生的幾百張KB小文件,EDS自帶的PhxCache智能緩存可大幅提升出片速度;PhxKV數據庫能夠對億級別的醫療文件做到快速調閱,最快速度可達到微秒級且性能抖動不超過5%,讓醫生的日常閱片不再受存儲性能的困擾。
除了足夠的擴容空間和過硬的性能,EDS還提供整套智能化、自動化的存儲健康和故障管理系統,從PACS服務器到CPU、硬盤、網卡等一系列硬件狀態可視化,實時掌握各硬件的健康程度。此外,深信服將20年的安全能力積累賦能存儲平臺,SAVE引擎+小紅傘引擎雙引擎病毒查殺,使用AI算法引擎保證病毒庫離線時對新病毒特征高效識別等一整套病毒防御和處置方案,實現對襄陽第一人民醫院數據存儲端的安全加固。

近期,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還憑借分布式存儲平臺建設項目入選“iTech2020”年度數字化轉型案例榜單,此榜單是由《中國信息化》雜志社聯合華信研究院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研究所共同推出的,每年評選出我國ICT領域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政府、企業、人物、技術、產品、方案和實踐等,梳理總結和經驗共享的同時,致敬那些對社會進步、行業發展、產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的機構和個人。此次入選的意義不僅是對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與深信服合作成果的認可,更為醫療行業提供了醫療信息化建設數據存儲方面的優質范本。

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如今的深信服EDS已經廣泛應用至醫療領域 ,無論是大型綜合三甲醫院還是縣鄉村醫共體,都有EDS存儲的身影,為醫療系統打造高性能、安全可靠、智能化的數據平臺,未來深信服EDS將繼續基于技術優勢助力醫療行業更全面地發揮數據價值。
